您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分析 > 市县分析

汉寿县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调查报告

时间:2015.08.31 来源:汉寿调查队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本地到外地务工或经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常年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目前正值暑假期间,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孩子都忙着上暑期培训班、参加夏令营、外出旅游增长见识等各种活动,而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 8月下旬,汉寿调查队组织专门力量,对崔家桥镇铁厂湾村、蒋家嘴镇紫阳冲村、毛家滩乡牛路村共3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专门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农村已成为一个庞大群体,他们暑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汉寿县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现状

  1.留守儿童群体庞大

  据调查统计,3个自然村共有14周岁以下儿童394人,其中留守儿童198人,占儿童总数的50.3%。198名留守儿童中,学龄前留守儿童6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2.8%;小学生留守儿童10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3%;中学生留守儿童2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4.1%。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10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9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9%。父母一方监管照顾的5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6.8%;爷爷奶奶监管照顾的13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5.7%;外公外婆监管照顾的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5%;其他亲友监管照顾的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

  2.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单调

  调查中,汉寿调查队在每个村随机抽取了1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现场座谈询问,参加座谈的30名留守儿童中,男童13人,女童17人。他们中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的5人,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23人,与亲友生活在一起的2人。暑假期间,参加过学校、社会公益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等组织的学习辅导、文体活动的仅有2人。他们的暑期生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度过:一是由爷爷奶奶带着去父母打工地团聚的6人,占现场座谈总人数的20%;二是由爷爷奶奶陪着住在县城租赁房的1人,占现场座谈总人数的3.3%;三是在家里做暑假作业、看电视、打游戏的23人,占现场座谈总人数的76.7%。由此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较为单调。

  3.监护人安全防范意识较高

  受留守儿童父母的委托,负责监管照看留守儿童的祖辈或亲友时刻把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防火安全、电力安全、水上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防范意识比较高。通过对3个村的调查走访,最近三年都未出现过暑期和学习期间发生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断链”,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能管理到位,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仍然至关重要。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差

  据调查了解,汉寿农村现有5-6%的留守儿童家庭贫困潦倒,令人震惊。崔家桥镇铁厂湾村14岁女孩赵英,其弟弟赵熊10岁,父亲因车祸死亡,母亲另组家庭常年在外务工,她和多病的爷爷奶奶住在一间八面露风的土坯房里,懂事的赵英从小就担负起 “小爸妈”角色,整个暑假每天都在干农活、做饭、照顾弟弟,平时吃饭也把仅有的肉菜都夹给弟弟和奶奶爷爷吃,造成小赵英从小营养不良,看起来非常瘦小,比同龄人整整矮了一个头。

  2.留守儿童成长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沟通少,有的父母与孩子2-3个月或半年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或几年才通一次电话,少数父母与孩子几乎不通电话。因此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失衡,学习失趣,行为失控。一是学习习惯差。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觉,基本上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态,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没人管,有的留守儿童觉得内心空虚,孤独无助,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的留守儿童比比皆是。二是生活习惯差。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抚养,他们对留守儿童重养轻教,只要不犯大错,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是持认可的态度。

  3、留守儿童亲情缺失

  据了解,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9%,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1%;70%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4%托付给亲戚或邻居。留守儿童实际上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调查中所有接受咨询的30名留守儿童全都表示“想爸爸妈妈”,“希望与爸爸妈妈在家一起生活”,他们最想对外出务工的父母说的话是希望他们“早点回来”。蒋家嘴镇紫阳冲村读四年级的学生贺某这样说:“父母不在我身边,我的心灵很孤独,觉得这世界很无情,在无助的时候,只会一个人偷偷地哭”。紫阳冲村另一位8岁的女孩贺雨婷,当调查员问及小雨婷暑假最快乐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她沉默了一会儿,睁大眼睛说:“最开心做快乐的是妈妈打工回来的那一天”。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亲情抚慰,孤独感长期难以排解,个别留守儿童悲观消极、内心封闭、情感淡漠,存在抑郁自卑、自暴自弃、偏执极端等心理障碍,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进一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外出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与解决,家庭和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整个社会及政府部门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组织体系

  一是建立县委、政府总揽,部门参与,县、乡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村、居(社区)管护网络。三是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台帐,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创建留守儿童利益维护平台。为了使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得到切实体现,县政法系统各单位要搭建“警校共育”平台,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提高留守儿童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负责做好违法留守儿童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

  2.创造留守儿童成长的有利条件

  一是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建议县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文件)、《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湘发〔2010〕18号文件)和《常德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规划(2012-2015)的通知》(常办〔2012〕68号文件)的有关内容,将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规定管好用好资金。二是加大留守儿童保障力度,及时将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纳入救助范围,将居住条件差的留守儿童家庭纳入农村安居工程。三是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要积极开展“一对一”的监管、“一带一”的辅导、“一帮一”的救助,“大手牵小手”的活动。

  3.强化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一是改善寄宿条件,优先将上学不便、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安排在学校寄宿,配备生活老师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引导。二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意识。三是活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加快“二线”、“二室”(即亲子热线,师长热线,心理咨询室,亲情视频聊天室)的开通,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育成长。

  执笔:戴娇  审核:蒋四如

  

相关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衡阳农村养老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