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分析
时间:2015.06.10 来源:娄底调查队
土地规模经营作为农村经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土地流转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近日,娄底国调队组织人员对娄星区、双峰县土地流转规模较大的部分村庄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非常强烈,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也加速了土地流转的步伐。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还存在诸多困难。
一、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据调查,截止2014年底,娄星区石井镇石江村、水口村和双峰县印塘乡大元村、青树坪镇界塘村共有耕地面积 3469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506亩,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3.4%。四村共有村民1250户,其中380户的土地全部进行流转,有120 户的土地流转了一部分。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被调查的4个村共有农业人口4376人,其中劳动力2472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79亩,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1.4亩。流转后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亩,按每个劳动力耕种2亩耕地的标准,4个村的耕地仅能容纳982个农村劳动力就业,4个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达1490人,所以外出务工经商、就地从事二三产业,是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增收的必然选择。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如下特点:
1.剩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对4个村的剩余劳动力调查发现,18~35岁的转移就业人口占转移总人数48%,35~50岁的转移就业人口占转移总人数42%,50岁以上的转移就业人口仅占转移总人数10%。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呈现多样化
调查反映,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多种不同的转移模式。
(1)以私营企业、个体经济为主的就地转移模式。近几年来,随着本地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在本地务工。在调查中发现,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离城市相对较近的村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都选择这种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模式。如印塘乡大元村,离双峰县城不到3公里,该村大部分劳动力白天在县城的兴昂、荣城鞋厂打工,晚上回家住。
(2)以农村规模种植户、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主的转移模式。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后,被返聘到规模种植户及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工作。如印塘乡大元村种粮大户2014年共承包耕地面积280亩,以120-150元/人/天的价格雇佣土地流转户劳动力10余人。石井镇水口村花卉苗木基地吸纳了该村20余人劳动力就业。
(3)异地转移模式。这主要体现在离城镇相对较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庄,这些地方当地就业机会少,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据调查,异地转移主要以珠三角、长三角等较发达地区为主,省内主要输往长株潭地区和娄底市内各县市区。如青树坪镇镇界塘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江苏一带,省内主要是长沙、娄底市区。
3、剩余劳动力转移岗位仍然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为辅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本地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保安、电器安装、服务员等工作,或在本地工厂从事一线简单的手工活或体力活。印塘乡大元村一住户,夫妻都只有小学文化,从2002开始就赴广东省一鞋厂打工,都是从事一线手工活。而学历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从事的工作以技能型和管理型为主。
二、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较弱。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知识型和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业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被调查的4个村中,青壮年仍是转移主力军,从文化程度来看,8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为高中及以上文化,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由于专业技术和文化素质的缺乏导致转移劳动力在务工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二)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在调查中发现,在转移劳动力中有高达90%以上的属于自闯,5%属于亲友帮带,5%通过专业招聘网站找到工作。虽然各乡镇都成立了劳动服务站,但对外开拓劳务基地、搜集用工信息和维权等方面的力度不够大,上下内外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不健全,由此而出现了劳动力转移信息不畅、工作脱节、有组织劳务输出比例低的局面。
(三)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困难较大。一是土地流转后,农民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外出务工,但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外出务工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只能在村子附近建筑工地打零工,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工作不稳定,长时间无事干收入不稳定。二是土地流转公司接纳农村劳动力有限。如石江村花卉苗木基地,每年以60元/人/天聘请极少数劳动力负责苗木的日常维护工作,但由于工作时间不能持续,而且都是临时工,没有劳动合同,收入微薄,劳动力本地就业愈发困难。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以乡镇劳动服务中心牵头,根据市场信息,多渠道多方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由低技能向高素质转变。其次,要下大力气加强和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普及率,将新一代农民文化程度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扫盲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强化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各地尤其是乡镇劳动服务中心硬件、软件建设,加强人员力量,构造政府和社会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的网络。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比起外出务工昂贵的生活成本,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非常愿意到本地务工,这样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可以节省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建议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生产内涵,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分流农村劳动力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相关附件: